新林区人民法院关于发布《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控指南》的通知
各企业单位、市场主体:
为深入贯彻落实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理念,助力企业提升依法经营和风险防范能力,推动构建稳定、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,本院结合审判实践及企业常见法律纠纷类型,制定《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控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现予以发布,供各企业参考适用。
一、制定背景与目的
近年来,本院受理的企业涉诉案件中,因合同管理不规范、公司治理结构缺陷、劳动用工不合规等引发的纠纷占比较高。部分企业因法律风险防控意识薄弱,导致经济损失、商业信誉受损甚至经营困难。本《指南》旨在通过梳理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高频法律风险点,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,帮助企业提前识别风险、完善管理机制,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。
二、企业常见法律风险及防控措施
1.合同管理风险及案例
风险点:
(1)合同主体资格审查不严:与无履约能力或资质不全的主体签约,导致合同无效或无法履行。
(2)合同条款约定模糊:权利义务分配不清,关键条款(如质量标准、违约责任)缺失,引发争议。
(3)履行证据留存不足:未保存交货凭证、验收记录等证据,维权时难以举证。
防控建议:
(1)签约前核实对方营业执照、资质证书、信用信息(如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询),避免与空壳公司或失信主体签约。
(2)明确约定标的、数量、质量、价款、履行期限、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,避免使用“大概”“左右”等模糊表述。
(3)保存交货单、验收报告、沟通函件、对账单等证据,定期要求对方书面确认债务。
典型案例:
案例1:质量异议未及时提出,举证失败
2023年3月,甲纺织公司与乙纺织公司签订《坯布采购合同》,约定乙公司供应10万米坯布,质量标准为“国标一等品”,甲公司应在收货后7日内提出质量异议。甲公司收货后未及时检验,3个月后发现5匹坯布存在色差,要求退货并索赔。乙公司以甲公司未在约定期间提出异议为由拒绝赔偿。法院审理认为,甲公司虽提供色差坯布样本,但无法证明该样本与合同交易的坯布为同一批次,且未在约定期限内提出异议,最终驳回甲公司诉求。
启示:质量异议需在合同约定期间或合理期间内提出,并固定质量争议证据(如封存样品、拍照录像)。
案例2:付款性质未注明,导致举证困难
2022年5月,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《借款合同》,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借800万元,期限6个月,利率年化10%。乙公司到期未还款,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偿还本息。乙公司辩称已分14次向甲公司账户转账418万元,均为还款。甲公司主张其中部分款项为其他业务往来(如货物预付款),但无法提供证据证明。法院认为,乙公司转账未注明“还款”,甲公司亦未出具收款凭证,最终判决乙公司偿还剩余借款本金及利息。
启示:企业还款时应注明款项性质(如“偿还XX合同借款”),并要求对方出具收款确认书,避免争议。
2.公司治理风险及案例
风险点:
(1)控股股东滥用权利:通过关联交易、操纵决议等方式损害中小股东利益。
(2)公司决议程序违法:未履行法定召集程序或表决程序,导致决议无效或被撤销。
(3)减资未依法通知债权人:股东可能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。
防控建议:
(1)完善公司章程,明确股东会、董事会职权及议事规则,限制控股股东“一股独大”。
(2)决议内容需符合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,程序需符合章程(如提前15日通知股东、过半数表决权通过)。
(3)减资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,通知已知债权人并公告,避免股东承担连带责任。
典型案例:
案例3: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,高管被判赔偿
张某系A公司总经理,同时为B公司控股股东(持股60%)。2021年,张某未经A公司股东会同意,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A公司一台价值200万元的设备出售给B公司。A公司股东李某发现后,以“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”诉至法院,要求张某赔偿A公司损失。法院审理认为,张某作为A公司高管,利用职务便利与关联方进行不公平交易,损害A公司利益,判决张某赔偿A公司设备差价损失120万元。
启示:关联交易需对价公允、程序合法(如经股东会同意),否则可能承担赔偿责任。
案例4:公司减资未通知债权人,股东承担连带责任
2020年,A物流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,股东为向甲(持股70%)、向乙(持股30%)。2021年,A公司因经营亏损决定减资至200万元,但未通知已知债权人李甲(A公司欠付其交通事故赔偿款95万元)。后A公司无力清偿债务,李甲诉至法院要求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。法院认为,A公司减资时未依法通知李甲,程序违法,判决追加向甲、向乙为被执行人,对公司不能清偿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。
启示:减资须依法履行通知义务,否则股东可能承担连带责任。
3.劳动用工风险及案例
风险点:
(1)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:需支付双倍工资(最多11个月)。
(2)违法解除劳动合同:需支付赔偿金(经济补偿金的2倍)。
(3)工伤认定争议:未缴纳工伤保险的,企业需承担全部工伤赔偿。
防控建议:
(1)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明确工作内容、地点、薪酬、试用期等条款。
(2)解除劳动合同需符合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的情形(如严重违纪、不能胜任工作),并保留证据(如违纪记录、培训记录)。
(3)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,降低工伤赔偿风险。
典型案例:
案例5:未约定损失赔偿条款,企业败诉
2022年3月,叶某入职某建筑公司担任项目经理,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。2023年1月,叶某因工作失误导致公司损失27万元。建筑公司以“重大过失”为由扣发叶某当月工资,并要求其赔偿损失。叶某诉至法院,要求支付未签合同双倍工资差额及工资。法院审理认为,建筑公司未与叶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,需支付双倍工资差额;同时,因双方未约定损失赔偿条款,且建筑公司未证明叶某存在重大过错,判决驳回建筑公司赔偿诉求。
启示:用人单位需在合同中明确损失赔偿条款,否则可能承担不利后果。
案例6:挂靠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
罗某系半挂车驾驶员,其车辆挂靠于A物流公司从事运输。2021年5月,罗某在装货途中突发疾病死亡。罗某家属申请工伤认定,A公司辩称罗某非其员工。法院认为,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挂靠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,判决A公司支付罗某家属丧葬补助金、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共计90余万元。
启示:被挂靠单位需为挂靠人员购买工伤保险,否则可能承担赔偿责任。
4.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及案例
风险点:
(1)商标、专利未及时注册:被他人抢注,导致市场受限。
(2)商业秘密泄露:核心配方、客户名单等被员工或竞争对手获取。
(3)网络侵权行为:如电商平台销售假冒产品,难以有效维权。
防控建议:
(1)及时申请商标、专利、著作权登记,建立知识产权档案。
(2)与员工、合作伙伴签订保密协议,明确保密范围及违约责任。
(3)发现侵权后,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,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。
典型案例:
案例7:专利侵权导致重大损失
C科技公司研发一款新型智能家居设备,于2020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。2021年,C公司发现D公司生产销售类似设备,且价格更低。经调查,D公司通过“拆解仿制”方式侵权。C公司未及时取证,导致D公司持续生产销售。至2022年,C公司市场份额下降30%,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。法院最终判决D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C公司损失,但C公司因未及时维权,损失已难以完全挽回。
启示:企业需加强知识产权监控,发现侵权后立即取证并采取法律措施。
5.税务合规风险及案例
风险点:
(1)虚开发票、偷逃税款:构成刑事犯罪(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)。
(2)税务筹划不当:被认定为避税行为,面临补税、罚款。
(3)跨境交易未代扣代缴:如支付境外服务费未扣缴税款,面临行政处罚。
防控建议:
(1)在税务师指导下开展税务优化,避免使用“阴阳合同”“虚构交易”等手段。
(2)如实申报纳税,保留完税凭证及财务账簿至少10年。
(3)跨境交易时,按税法规定代扣代缴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等。
典型案例:
案例8:虚开发票构成刑事犯罪
吴某系A公司董事长,为套取公司资金,与财务总监王某合谋,通过虚构采购合同的方式,从B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37份,价税合计370万元。A公司用发票抵扣税款后,将资金转入吴某控制的公司。2023年,税务机关查实该行为,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。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三年七个月,并处罚金50万元;以虚开发票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四年十个月,并处罚金30万元。
启示:虚开发票、套取资金可能构成刑事犯罪,企业需加强内部监管。
6.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及案例
风险点:
(1)未落实安全生产制度:导致重大责任事故,企业及负责人被追责。
(2)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:如电工、焊工无证操作,引发火灾或触电事故。
(3)拒不整改安全隐患:构成危险作业罪,面临刑事处罚。
防控建议:
(1)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,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。
(2)严把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认证,确保持证上岗。
(3)定期检查生产设施,建立应急预案并演练。
典型案例:
案例9:重大责任事故罪
2022年6月,邵某某雇佣无高空作业资质的王某某拆除某厂房钢构。王某某在作业时未系安全带,从3米高处坠落死亡。经调查,邵某某未提供安全防护设备,亦未监督王某某佩戴安全带。法院以重大责任事故罪判处邵某某有期徒刑二年,缓刑三年,并赔偿王某某家属80万元。
启示:企业需严把特种作业人员资质关,避免因违规操作引发事故。
四、附则
本《指南》所涉法律条文截至发布日有效,后续修订以最新法律法规为准。
各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特点,进一步细化风险防控措施。
新林区人民法院
2025年10月20日
说明:
企业如需法律帮助,可拨打服务热线0457-3181291或前往新林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咨询。